我們都知道新房中可能含有較多的甲醛,接觸過多可能使人體的呼吸道、消化道、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嚴重甚至誘發白血病和癌癥,危害甚大,因此需要通風一段時間才能入住。
但你知道嗎,除了新房,甲醛還可能隱匿于我們經常吃的食物之中,更加無形難以發現,帶來不小的健康隱患。
那么食物中的甲醛是怎么來的呢?
1.食物自然代謝
其實甲醛也是新陳代謝過程的產物,因此很多食物中會天然存在少量甲醛。比如蔬菜、菌菇、水果、肉類、魚類等食物,其中可以檢測到不同濃度的甲醛。但是這類甲醛含量微少,對人體基本不會產生危害。
2.商家非法添加
甲醛水溶液具有消毒防腐以及漂白的作用,因此有些無良商家為了延長食物儲存時間、防止蔬菜腐敗,可能違法添加甲醛,這是造成食品甲醛污染問題的主要原因。
最常見的8種容易被不法商販用甲醛浸泡的食物分別是:
1.冷凍海鮮:如蝦仁、魷魚等,部分商家可能在冷凍前用甲醛浸泡,使其看起來更新鮮,解凍后如同剛打撈。
2.晾干的干貨:例如各種豆制品腐竹等,受潮后易發霉,有些商家會噴甲醛以延長保存期。
3.袋裝蔬菜:像娃娃菜、金針菇等,購買時若聞到刺鼻氣味,可能是被甲醛處理過。
4.蒜苔:蒜苔是季節性蔬菜,但超市中四季常見,可能使用大量保鮮劑儲藏,其中或含甲醛。
5.菌菇類:如香菇、銀耳、木耳等噴甲醛后會顯得格外光亮,保存時間延長。
6.泡椒鳳爪:其原料雞肉保質期較短,為保鮮和提升賣相,可能添加含甲醛的添加劑。
7.過季水果:像草莓、桑葚等,保質期短且易壞,可能用甲醛保鮮。
8.粉條:可能是甲醛的“重災區”,正常的粉條外觀較粗糙,易掰斷,有淡淡紅薯味,煮十來分鐘一夾就會斷;而被甲醛泡過的粉條往往透明好看有光澤,且很難煮爛。
如果大家實在擔心,在購買這些食品時,盡量選擇正規渠道進行購買,并在購買前先聞聞有沒有刺激性氣味,有的話就盡量不要買;此外,買回的食物可以通過充分清洗高溫烹調等方式來減少可能殘留的甲醛,以降低攝入甲醛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