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隸屬于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檢驗檢測機構,緊緊圍繞檢驗檢測中心工作任務,以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為宗旨,牢固樹立“為民檢驗,為國把關”的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守土有責,著力排查“四品一械一包材”(食品、保健食品、藥品、化妝品、醫療器械、藥品包裝材料)等產品的潛在系統性風險,圓滿完成各級各類檢驗檢測任務。
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四個最嚴”的要求相比,與廣大群眾的期盼相比,檢驗檢測機構尚有很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
一是體制制約發展。隨著機構改革的深入推進,一部分國有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機構改為二類事業單位。受政策制約,缺少開拓市場的必要手段;創收乏力,導致正常的績效工資的發放和兌現都出現困難。
二是機制不夠完善。各個地方的管理模式迥異,許多地方的執行力和融合度不夠順暢,導致檢驗檢測機構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在“大鍋飯”“鐵飯碗”的機制下,部分職工缺少危機意識、市場意識和服務意識,“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三是經費投入不足。目前,檢驗檢測行業正處在機構改革的關鍵期、檢驗技術的提升期、走向市場的適應期和重塑形象的轉折期,加大設備投入和技術改造升級尤為關鍵,各類基本建設比較集中,但因資金缺口較大導致進展緩慢或根本無法開展,嚴重削弱了檢驗檢測能力建設。
四是人才儲備有限。目前很多地方的檢驗檢測機構創新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領軍人才普遍不多,專業技術人才比較缺乏,尤其是缺少一支有較強實力的科研人才隊伍。(來源:中國醫藥報)